• 021-62378387
服装行业
 
主持人: 吴翔
发布日期:2017-06-12 查看次数:2417
 

西装鞋帽行业

 

 


 

 

 

 

 

希比利亚皮货贵妇专卖店,霞飞路895号,业主克列巴诺夫

 

 


品牌故事:

 

    西装鞋帽行业在乎起于19世纪末,作为一个消费人群跨度大,产品价格落差大的行业,其销售方式也颇为多样,既有按标准尺寸制作标价销售的成衣店,也有店门朝东价格不菲的定制店。该行业总体上由外商经营居多,后由于上海西化程度加深,沪上喜爱西装者众多,华人开始进入该行业的中下游,在招牌设计上,由于个体经营者居多,大多以店铺经营者的姓名为店招,并无太多装饰,而华人亦沿用了这一风格。

 

    清嘉庆五年,上海县城内四牌楼有前店后作场的皮货店。1912年,上海有14户皮货店,形成裘皮商业。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机制缝纫业,以居民、学生等平民为服务对象。1929年,有机缝成衣店400多家。同治元年(1862年),包平和靴鞋庄由苏州迁上海今金陵东路江西路口,是上海第一家鞋店,以做男式翻鞋为主。后,德升昌、福兴立等布鞋店开设,多设在宝善街(今广东路)。至光绪二十六年,广东路一带成为男鞋店集中地。同期,姚利成设计缎制尖口女鞋,鞋口钉绒球花,畅销后改做绣花鞋,生意更俏。浙江路(今浙江中路)汉口路口开设泰沅祥女鞋店。光绪三十二年,昼锦里一带有6家女鞋店。后向小花园地区(今福州路、浙江路间)延伸,1930年形成小花园女鞋街市。

    19世纪70年代,外国皮鞋传入上海。清光绪二年,鞋匠沈炳根在法国领事馆西北面(今溪口路)开设沈永兴鞋作。光绪十六年,广东人方其泰在四川路(今四川中路)开设第一家皮鞋店泰昌皮鞋店。

清初,帽子由杂货店兼营。嘉庆十年,开设陈天一帽店,专卖瓜皮帽。道光三十年,苏州马敦和帽店迁上海南京路,生产红缨官帽及瓜皮帽。1927年,全市有97家专营或兼营帽店,成为独立行业。

 

鸿翔西号

 

沪上著名的“鸿翔”开设于1917年,创始人为金鸿翔,早年已编入静安区地方志名人谱。他是上海川沙人,出生于189546日,自幼家境贫寒,13岁就到上海中式成衣铺当学徒。金鸿翔不仅聪明伶俐,很快学到了一套好手艺,而且善于观察当时上海流行和时尚什么服装。有些风流小姐、学生以穿西服为时髦,金鸿翔就跳槽改学西式裁缝,满师后,1914年初赴俄国海参崴在其舅父开设西式服装店做工,翌年返回上海,到悦兴祥西式裁缝店当技工。在接待外宾和女客过程中,金鸿翔积累了不少业务经验,也萌生了独辟蹊径的念头。于是就另立门户自己开业经营。1917年,金鸿翔筹资在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863(今鸿翔原址)开设上海第一家西式时装公司,用自己的名字“鸿翔”做招牌,很快轰动了上海滩。1927年金鸿翔倡议并实施把原三蕊堂公所(为行业组织)改组成立上海市时装业同业公会,并任理事长。

“鸿翔”女装倍受人青睐,经营一年好于一年。至1928年,金鸿翔把原房翻建成六开间二层楼新式市房,铺面作商场,后来又发展到九开间门面,实行前店后工场,营业面积多达1200平方米。

“鸿翔”名声在外,连“国母”宋庆龄也要到“鸿翔”定制衣服,1934年“鸿翔”为她做了一套中西合璧的服装,融民族传统和现代潮流为一体,造型美观,曲线明朗,采用滚、荡、缕、雕、绣、镶、嵌等特色工艺,全部由名技师手工制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女装。不仅获得宋庆龄的欢心,还特赠与“鸿翔”“推陈出新、妙手天成; 国货精华、经济干城”的题词,以示嘉许。

鸿翔东号

 

1943年,金鸿翔业务发达,又在南京大马路(今南京东路)开设“鸿翔”分公司,简称东“鸿翔”。当时在南京路上连开二家时装公司确实震动了上海人。

194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将要举行婚礼。获悉中国上海有家“鸿翔”公司,当年曾为胡蝶婚礼做过礼服,于是也要在“鸿翔”定制一套婚礼服。虽然女王未来上海,但“鸿翔”通过领事馆的资料,进行特殊裁剪,精制了一套大红缎料中华披风一袭,满刺金线,极尽描鸾绣凤之巧,由英国驻上海领事馆转送女王。事后,英领事馆送来了由英国女王亲笔签名印有“白金汉宫”字样的谢贴。金鸿翔即将礼服复制品连同谢贴一起陈列在大橱窗内,以此宣传,招揽顾客。

 

1945年,上海服装行业有机缝店620家、西服店420余家,从业人员3050余人。1948年,有西服、时装店993家,皮货店近百家,皮鞋店855家,布鞋店222家,帽子店和作坊91家,石路(今福建中路)估衣庄100余家。

 

西服是沪上男人出席社交的必备品……鲁迅先生肯定反对的

 

    1952年“三反”、“五反”后,全市993家西服店、时装店减少1/3,鞋帽店歇业200多家,估衣、裘皮业经营萧条,经营布服装和机缝行业则由848家增至2005家。1955年,全市服装摊6081个、皮革鞋料摊772个、皮匠摊(担)10800个,数量都创历史最高。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成立上海市服装公司、上海市鞋帽公司、上海市服装联社。服装鞋帽业23490户店、社、场、摊,从业人员56512人,分别归口管理:归口市服装公司的有成衣、机缝、时装、西装、估衣、裘皮、呢绒、里衬等行业,公私合营企业1241家,从业人员10531人;摊贩6081个,从业人员7095人;归口市鞋帽公司的有鞋、帽、皮革鞋料五金等行业,公私合营企业996家,从业人员4623人;摊贩11572个,从业人员11665人,组成249个合作社。造寸、蓝天、万国、红霞、雷蒙等西服、时装商店迁北京,培琪、王永康西服店和美高皮鞋店迁兰州,福康时装店迁西安。服装鞋帽业产、供、销纳入计划。经办出口苏联、东欧国家业务,成立38个出口服装工场,生产出口西装、大衣、裘皮服装、皮革服装。1956812日,在先施公司原址开设全市最大的第一家国营时装商店南京路时装商店。19588月,上海市服装公司、上海市鞋帽公司、上海市服装联社合并成立上海市服装鞋帽公司,设服装、鞋帽两个批发部。上海针织品采购供应站的衬衫、上海百货采购供应站的皮鞋产、供、销业务,全部划归服装鞋帽公司,全市有服装店4100家,鞋帽店10134家(包括摊位)。1960年,全市销售成衣431万件,来料加工服装587.3万件;成衣与来料加工比为11.3619613月,商业部要求上海停止成衣生产,推销库存并保证来料加工。1963年,全市成衣销售降至323.83万件,来料加工450.6万件。此后鞋帽产销不旺。1962年起,服装、鞋帽经营实行工商分工,除皮鞋原由工厂生产的仍由皮革工业公司管理外,服装、帽子和其他鞋子的生产工场(厂)和合作社,均划归市手工业局服装公司管理,主要生产出口服装。国营、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及附属工场生产、经营仍由市服装鞋帽公司归口管理。1965年,市服装鞋帽公司停止皮鞋收购和批发,实行产销计划衔接,厂店(零售店)直接挂勾。全市成衣销售731.32万件,来料加工469.35万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西装、时装禁止生产和销售,市场仅有中山装、青年装、军便装、两用衫、衬衫等服装,颜色以白、蓝、黑为主;名店消失,特色无存。以后,化纤面料盛行。1980年销售服装化纤织品面料占79%70%是外省市顾客购买。

 

德柳克斯皮鞋店,霞飞路857号,业主科比亚科夫

服装行业 科涅夫西服公司,霞飞路576号。门口站立者为业主科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