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1-62378387
佛光牌中成药1929年11月
 
主持人: 吴翔
发布日期:2017-04-10 查看次数:1885
 

“佛光”牌中成药(佛慈大药房厂)

据《上海近代西药行业史》介绍:上海佛慈大药厂创建于1929年1l月,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早期,该厂生产的“佛光”牌大黄丸、当归索和开胃灵等各种中成药,一直是国内中医药行业中的传统名牌产品,在广大顾客中有着极高的声誉。

佛慈大药厂是由我国近代爱国实业家、朝鲜族人玉慧观先生与上海宗教界著名人士、静安寺主持太虚法师,一起集资一万元创办的。由玉慧观先生出任厂长,太虚法师出任第一任名誉董事长。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玉慧观先生曾立下“兴办药厂,实业救国”的愿望。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多年好友太虚法师后,当即就得到太虚法师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太虚法师不仅关心帮助玉慧观对早期药厂的筹备工作,还积极参与药厂筹集资金,并为药厂起了一个富有宗教含义的名称“佛慈”两字,同时还提议:药厂生产出来的药品,可以使用一个与宗教有关的商标名称,即“佛光”牌,含有“佛光普照、药到病除”之意。公司还一度使用过“佛字”牌,但商标图样并没有变化,是由玉慧观先生主持设计的。作者查阅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有关商标史料,商标名称确实有所不同。如在1933年11月国民政府实业部商标局对外出版的商标史料工.具书《东亚之部·商标汇刊》一书中看到,该药厂向政府商标登记部门呈请注册的是“佛字”牌,政府颁发给该厂《商标局商标注册证》的注册号为17018号。而在1931年l1月出版的《机制国货商标初编》和1941年秋出版的《国货商标汇刊》(第三册)等商标史料中看到的商标名称,确实是“佛光”牌。

上海佛慈大药厂早期对外发布的“佛光”牌产品广告

创办之初,工厂设立于闸北与虹口交界处的工业区同济路(今同心路)164号。当时,该药厂生产规模不大,生产设备简陋,只有一台医用轧片机,主要产品为大黄丸、当归素等中成药。玉慧观先生为了振兴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以“科学提炼,改良国药”为办厂宗旨,用科学的态度深入研究、仔细推敲,提取中药之精华,一改蜜丸、水丸的中成药传统工艺,首创中药浓缩丸、浸膏片等,成为国内中药剂型改革的先行者。药厂生产出来的中药产品,深受广大客户的欢迎。另外,该厂还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制定了严格的中成药生产工艺操作流程及质量检验标准,研制成功丸、片、散、露、酒五个剂型的二百多个品种,开创了我国中成药工业化的先河。期间,该厂先后试制并批量生产了二十多种新药。

1931年4月,厂领导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不断筹集资金,吸收社会人士入股,并将工厂组建为”上海佛慈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该厂还将几年来获得的部分盈余,用于扩大再生产,即在原厂附近的闸北虬江路14ll号,创办佛慈大药厂第二分厂。

20世纪30年代中期,玉慧观为了早日将中成药新产品投入市场,还亲自设计了外观独特的方扁形黄色玻璃药瓶和精美的外包装纸盒。在日常经营中,他大刀阔斧地将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在上海西藏路(今西藏中路)93号设立产品总发行所,同时在北方天津四号路108号和南方香港庄士敦道167号分别设立发行分所,后来又在泰国设立了驻东南亚各国的总经销处。这样,“佛光”牌各种中成药的出口量,占到全部销量的30%,左右,年产值达到10万元以上。该厂生产的“佛光”牌“保婴丹”、“天天通”、“开胃灵”、“海藻晶”、“无量寿”等众多中成药等,都是国内市场上的名牌产品。


上海佛慈大药厂早期发布的该厂生产的“肾气丸”产品广告及具体医治说明

佛慈大药厂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免不了引起一些人的嫉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加紧了对我国东北地区的非法入侵。由于故乡遭到了日军的践踏,玉慧观先生义愤填膺。他在过去经常出资广做善事的基础上,多次在公众场合陈述爱周言论,并将该厂生产的大量优质国货“佛光”牌中成药支援故乡民众,抵制日军的侵略。1933年7月,玉慧观先生不幸被暗杀,他妻子冯佩兰女士出任佛慈厂董事长,并聘请其弟冯明歧先生出任总经理,继续维持佛慈厂的日常生产。


佛慈大药厂对外发布的“佛光”牌商标等具体详细的企业信息

正当佛慈大药厂声名鹊起、快步发展之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后,地处闸北工业区的厂房被日军炸毁,佛慈大药厂损失惨重。冯明政先生和工厂员工携带资金和一些生产设备,来到抗日大后方西南重庆,准备在此设立分厂。冯佩兰女士留守上海,维持“佛光”牌中成药的部分销售工作。1940年6月,日商某制药公司以超低价强行买下佛慈大药厂于上海英租界仁记路(今滇池路)35号的产品发行所。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筹备,1941年,冯明政先生在重庆海棠溪购地,创办了佛慈大药厂重庆分厂。抗战后期,重庆分厂生产了大量优质"佛光”牌中成药产品,积极支援抗战前线官兵。


抗战胜利后,按照当时国家政策,佛慈大药厂的仁记路发行所回归工厂所有。由冯明政先生主持的上海、重庆两家佛慈大药厂,其“佛光”牌中成药的生产虽然有所恢复,但两厂中成药的产量和品种,还不如抗战前上海一家药厂的。

上海解放后,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下,佛慈厂在生产资金方面得到了不少帮助。“佛光”牌中成药由国家统购统销,该厂没有了后顾之忧。1955年,该厂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公私合营1956年,根据国家将部分沿海地区企业内迁的决策和甘肃省政府的要求,佛慈大药厂积极支援大西北建设,将工厂全部迁往兰州。甘肃地区盛产多种药材,制药原料得天独厚,这为佛慈大药厂迁入兰州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迁至兰州后,工厂所使用的中成药产品商标没有变化,仍然为“佛光”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