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1-62378387
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之当代价值 全国高校巡讲第一站 东华大学
 
来源:产品平台 发布日期:2017-11-16 查看次数:613
 

       2017年11月16日,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之当代价值全国高校巡讲第一站在东华大学开幕。本次的主讲人为中国设计史研究著名学者、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创始人、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沈榆先生。沈先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中国工业设计历史 2.传统设计的再开发利用 3.地域开发,他以深厚研究学术功底,将设计研究放在大背景下,并以生动有趣的故事阐述自己的观点。


      本次演讲的主题为“设计:文化的权利”。首先,沈榆先生强调设计主导的传统品牌振兴必然需要各种要素的集聚才能使品牌的故事化作市场的竞争力。他举例了永久的青梅竹马男女自行车,佰草集系列护肤品,双妹牌系列化妆品,19顾世朋和顾传熙两代人设计的两套美加净牙膏及其背后的故事。

 

     随后沈榆先生介绍了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博物馆。并介绍了中国现代设计历史演变:

最初,沈先生以1924年的华生牌电风扇等为例说明当时中国工业化过程中民族资本的活跃表现;以1936年出现了钢管椅的月份牌说明娱乐化、大众化、通俗化加速了中国现代设计观念的形成;以丁浩先生于民国时期所绘的平面广告说明商业主义设计的实践经验不仅塑造了设计师的中性人格,而且促进了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沈榆先生认为在西方设计方法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设计思维的萌芽,并举例了黄作燊在国内对现代主义设计观念的系统传播。

而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现代主义对中国设计具有间接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以工程为载体发展的,设计观念的形成主要受益于工程溢出效应,即基于“明言知识”在“意会知识”领域充分发挥。沈榆先生介绍了设计史上中国国产品牌尤其是海派品牌的设计,如海鸥牌4B型照相机、1978年获莱比锡博览会金奖的景德镇青花梧桐餐具、70年代新型公交车设计等等。并详细描述了包括三代红旗汽车的中国国产汽车设计发展史。


       而上个世纪80年代则展开了设计观念大辩论,这是中国设计观念更新的重要标志,当时的情况是1000亿老产品积压,中国家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仅占2%市场份额的现实促使院校、企业、政府转换思考方式。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黄金时代。南方进行了一场“三来一补”的产业革新,具有电子时代特征的轻工业产品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包装设计语言成熟,具有传播力。中国南方工业设计事务的扩散谱系是中国设计观念拓展、延伸的现实文本。

20世纪90年代设计符号学是中国设计探索的重要思想资源。

      随后沈榆先生展示了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的路径。

     他阐述了中国设计史研究的价值:随着有限的历史资源,发现新的知识点;当代中国设计不仅需要来自全球最新的知识和技术的支撑,还需要来自历史深处知识的有力的支持;中国现代设计“谱系”的研究是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的重要进路。“观念”作为一种人们对事物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的特点。虽然观念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是提供了解释现象和预见现象的效用。中国设计不能仅仅靠纯粹“概念”的演绎来展开活动,因为“概念”来自于对感知对象共同本质的抽象,而“观念”更具有现实感。

    沈榆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几个判断:史料不等于史学,历时性不等于共时性。

最后沈榆先生提到了设计史对他的启发:具体的设计现实对象都是复杂的,很难对他们的性质作出单一观点的概括。“不能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不能归结为一个规律的作用,不能规划为一个简单的思想”。中国设计史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可以在经验中寻求先验。

       演讲结束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吴翔教授对研究设计史的启示进行了讲座总结。


提问互动环节:

Q:讲座中您提到了在西方设计方法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设计思维的萌芽,并举例了黄作燊在国内对现代主义设计观念的系统传播。但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所以在设计史上是缺失的。您怎么看?

A:首先各个国家工业化的道路是不同的,不止有一种发展模式。因此中国工业设计史虽然短,虽然刚刚起步,但是是肯定存在的。其次,西方现在也在进行设计史研究去中心化,即研究工业设计史在全球的发展。

 

Q:北京中宣部国家工业设计博物馆的筹建与您的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的筹建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A:国家工业设计博物馆资料库较大,层面会更高,但展品和主题可能不容易做定位。其次,现在缺乏社会学和哲学思维研究范式的策展人以及明确的项目资金来源。

 

感谢沈榆先生以丰富的设计史料和故事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工业设计史并解释了设计史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感谢东华大学产品设计系学生王思濛的照片支持。